CHINA·永兴集团yx5978|品牌官网

永兴集团yx5978

行业新闻

坚持“稳健发展,适度扩张,持续经营”的经营理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互动  >  行业新闻

2015年这几款可穿戴设备比较热门

 


文理学院的李璐展示可折叠的柔性触摸屏,并介绍研究院科技成果。 本报记者 江亚蔓 摄

1.Apple Watch:Apple Watch是现在最高品质的可穿戴设备之一。它是第一款戴在女性手腕上也不觉得突兀的高科技智能手表,它也是拥有最佳软硬件配置的综合性智能手表。如果你有iPhone,而且价格对你来说不是问题,那么Apple Watch显然就是你要买的可穿戴设备。 

2.Fitbit Charge HR:我们最喜欢的2015健身追踪器。Fitbit Charge HR是一个非常小巧的心率追踪可穿戴设备,而且是为数不多既适合办公室也适合健身房的追踪器之一。 

3.Thync:今年最奇特的可穿戴设备。Thync会给你的大脑发送小电脉冲,让你镇静或打起精神。虽然像这样的产品很难推荐给所有人,但是我们认为它真的很酷,我们只要戴上这个小小的蓝牙设备,就可以冷静下来或者重获活力。 

4.Moto 360(二代):新的Moto 360要比第一代有所改善,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它没能推进第一代开启的一些势头。手表仍然是奇怪的“瘪气轮胎”设计(屏幕底部有缺角),还加入了突兀的表耳。虽然如此,但是二代Moto 360尺寸更小,显示屏更清晰,电池寿命也提高了。 

5.Samsung Gear VR(Oculus技术支持):Gear VR是第一款消费者版虚拟现实头戴式设备。在两个开发者版本之后,三星完善了硬件,把技术隐到后台,为Oculus Store的内容库铺平道路。内容库给了设备生命,Oculus热情的开发社区提供各种游戏、App、视频和体验。 

文理学院这项新技术让智能手机可随身穿戴 

目前,该柔性触摸屏技术已通过权威机构评测,预计明年可实现产业化 

“一旦柔性触摸屏成功运用,目前市场上智能手机的价格将会大大降低。”据介绍,手机触摸屏占整个手机面板成本的30%50%,而这一核心关键技术就真切地掌握在了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团队手上。该团队成功突破将银金属纳米化及图像化的技术难题,研制出目前国际上前沿的导电薄膜柔性触摸屏,预计明年实现产业化。 

柔性触摸屏 让智能手机可穿戴在手上 

不久前,重庆文理学院举行2015光电材料与器件国际研讨会,会上宣布该校运用纳米银线研制的导电薄膜柔性触摸屏,已通过全球最权威的测试中心产业化评测,预计明年将实现产业化。 

“这种材料就像QQ糖一样软。”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李璐研究员介绍,新一代柔性触摸屏的制作材料为银纳米线,这种材料的宽度甚至不及一根头发的千分之一。李璐作为该研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已经成功研制出柔性触摸屏,而柔性电路板也在实验中。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将银纳米线用于柔性电池的制作中。“因此未来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像手环一样穿戴在手上。”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机触摸屏主要以透射式电容触控面板为主,使用的透明导电材料是氧化铟锡,而“铟”特别稀有,全世界储量仅两万吨,因而价格昂贵且用量较大。替代材料石墨烯,必须在真空状态下生产,且成本尺寸和效率还不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科研人员都在寻找另一种优质可行的替代品。 

李璐介绍,手机触摸屏占整个手机面板成本的30%——50%,柔性触摸屏的运用将至少降低100元的成本。银纳米线不仅成本更低,产量也会更高,每分钟能生产10个平方米,速度和产能都更大。 

美国苹果公司和韩国三星公司正在进行银纳米线触摸屏的试用,而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研究团队的技术达到世界同等水平,目前产品已通过全球最权威的测试中心莱宝高科公司的产业化评测,预计明年可以实现产业化。 

研究新技术 

他深入上百家企业调研 

2012年,由涂铭旌院士牵头,在重庆文理学院组建了重庆市微纳米光电材料及器件军民融合和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涂铭旌院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87岁。曾就读于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从事于金属成型与热处理等方面的研究,60岁时从四川大学退休的涂院士心中仍有一个遗憾:就是没能够报答家乡。 

涂院士是重庆九龙坡人,夫人是重庆永川人。2008年一次回永川探亲途中,涂院士偶然经过重庆文理学院,他立即被学校的清幽环境吸引,决定来到这里。随后,涂院士带领团队用了两年时间走访了百多家企业进行调研,真实地了解了企业需求。其中,深圳的莱宝高科提出现有触摸屏占控制面板成本的40%,成本太高,并指出未来手机的方向应该是柔性触摸屏,可穿戴式手机。为此,涂院士提出了包括石墨烯在内的七种材料备选方案。从2012年开始,研究院科研人员开始进行了银纳米线的研究,从研发到测试的过程中申请了50多个专利保护,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在内的多国专利。 

其间,莱宝高科与研究院联系紧密,每月都会专程赶到文理学院观看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科研人员已经从银纳米线的研究转向了铜纳米线。背后的困难可想而知,研究员李璐介绍,科研人员将原材料制作成浆料,加入不同配方。一天至少试验几十个配方。实验室里有上千个配方试剂瓶,这仅是他们几天的实验成果。

 科研好氛围 

短时间可将研究成果转化 

涂院士带领的研究院团队有成员48人,有一对来自牛津大学的夫妇。博士31人,比例占90%,最小的才27岁,平均年龄32岁。李璐所在的八人团队负责银纳米线研究,他告诉记者,自己从2013年来到新材料院,短短几年时间就能将研究成果转化,这在其他高校是难以想象的,“目前高校99%的研究成果都只能在实验室里。” 研究院配套设施齐全,拥有三座中期厂房,及时将成果生产,相对降低了企业生产的风险。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建成了约5000平方米的科研平台以及5000平方米的实验及分析检测设备。 

同时灵活的政策也是吸引年轻人才的原因之一,李璐告诉记者,自己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回国后,比较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发现重庆文理学院的科研转换条件极为优厚。学校鼓励科技人员将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和示范性产业。并且成果转化收效,成果完成人占到70%,“这在别的高校是难以想象的,一般的高校成果转化科研人员最多占50%。”正是这样的条件下,李璐选择了重庆文理学院。并且,学校为年轻老师提供住房,给予安家费,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评定职称并不将教龄当做硬性考核标准,“学校有位年轻讲师,刚刚毕业一年,年薪就有30万。”研究院的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7人。并且,他们可按照自己意愿选择授课。这样一来,充分保证了科研人员的研究时间。 

正是在这样灵活的氛围下,研究院中心已经做出了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如OLED灯,光线柔和保护视力。如喷墨打印电子线路图,电路板能够在一张报纸上导电。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35号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