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概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文名: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缩写:MSE)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制定和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属于工学学科门类之中的其中一个一级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主要专业方向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耐磨材料、表面强化、材料加工等。
培养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学习与掌握材料的制备、组成、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受到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性能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开发分析与检测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基本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院校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作为社会文明的支柱。80年代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光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创新显得更为异常活跃,新材料诸多领域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技术突破和重大的产业发展机遇。相应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大多数工科和综合院校均开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以下为部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排名不分先后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学院简介】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于1988年,由化学工程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程物理系的材料物理专业、原机械工程系的金属材料专业组成。2012年12月27日,经学校批准,由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原机械工程系材料加工学科组建了材料学院,下设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金属材料系、复合材料系。
材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44人(含两院院士7人,千人计划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0人,高级工程师19人,讲师7人,另有兼职教授3人,博士后30余名。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现有在校本科生350名,硕士研究生197名,博士研究生285名,其中外国留学生40余人。
材料学院设有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先进材料”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心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1996年10月由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冶金系的铸造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2008年12月,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材料学院的2所2中心为主构建了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材料学院即形成了现在的架构,下设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教授112人,副教授7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6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0人、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6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9人等。拥有配套齐全的材料制备与分析条件,研究装备总值超过3亿元。近五年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726篇,SCI收录论文1456篇,EI收录论文1571篇。影响因子3.0以上论文195篇。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源于机械系1952年开始招生的金相、铸造专业,化工系1958年开始招生的硅酸盐等专业。199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批准为一级学科,下设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2007年,在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2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材料科学与工程被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4年7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学院设有半导体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物理4个研究所和电子显微镜中心,并建有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表面与结构改性无机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电镜中心、浙江省电池新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新型信息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截至2014年9月,全院有教职工128人, 其中教授(研究员)4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等)59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 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6人。
近年来,材料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约100名、硕士生约120名、博士生约60名,进站博士后15名左右。材料学院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拥有强大的育人队伍,迄今已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提名奖7人,本科毕业生录研/出国深造率保持在70%左右,名列工科专业前茅。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1997年由材料科学系和材料工程系合并而成,所属的金属热处理专业在1952年就已设立。在教育部历年组织的评估中,交大材料学院或其前身金属材料热处理学科一直排名在全国前5名。2003年“材料科学及工程”一级学科排名评估中,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第一。
学院建成了多个高水平基地服务科研教学工作,国家级科研基地有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激光制造、纳米材料)。省部级科研基地有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上海镁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温材料精密成形重点实验室、核电用大锻件智能热处理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总数保持280人规模,专任教师及研究人员中85%以上具有海外学历或进修经历,正高级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院士、讲席教授、特聘教授占正高教师的比例近三分之一。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还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千人计划”入选者5名、长江特聘学者5名、长江讲座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5名、上海市领军人才4名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舞台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术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学院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源于1956年的西北工学院第四系。现有教职工178名,其中教授56名,(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长江学者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博士生导师47),副高(含高工)62人,教师中有博士学历者占91%。学院还聘请国外名誉教授和顾问20多名,国内兼职教授30多名。
材料学院现有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防科技工业难变形材料锻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国家“111工程”先进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陕西省摩擦焊接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航空航天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材料分析研究中心、陕西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研究中心、陕西省碳/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摩擦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平台。在“十一五”期间还创建了“航宇材料技术科学”教育部一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陕西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拥有多种大中型设备、仪器约260余台,总资产超2亿元。
创建至今,材料学院已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万余名,其中包括博士500余名,硕士1700余名,有8名两院院士、10名长江学者、12名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目前,在读本科生800余名,硕士生600多名,博士生500余名,博士后20余人。材料学院无论是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还是科研水平,都已经成为我国材料学科和国防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和分析测试中心于1993年11月28日组建而成。目前下设材料科学系、材料工程系、焊接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信息材料与技术系,另有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间环境材料行为与评价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及教学实验中心。设有6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物理、电子封装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包含5个硕士点和博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空间材料与加工;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实验室面积214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超过2.5亿元。
现有专职教师近200人,其中教授84人,副教授78人,博士生导师95人,教师博士化率达到90%;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长江学者5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3个。建院以来已培养博士毕业生797人,硕士毕业生2830人,本科毕业生4090人;现有在校生1879人,其中本科生986人,硕士研究生519人,博士研究生374人。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原华南工学院相关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2年开设全国第一家橡胶专业和全国最早的硅酸盐专业;1958年开设属于全国第一批的高分子化工和化学纤维专业;1959年开设全国第一家电子陶瓷专业。1995年华南理工大学整合上述专业优势资源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初,原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并入学院,成立金属系;2012年,原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并入学院,形成了学科更完整、综合实力更强的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设有5个系(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电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6个研究院、所(材料科学研究所、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元器件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高分子研究所、光通信材料研究所、高技术陶瓷及应用研究所);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光纤激光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聚合物成型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特种光纤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建筑材料低碳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印刷OLED材料及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1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5人。学院现有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青年千人”2人,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珠江学者)9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31人,国家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等。学院有教育部创新团队4支,973首席科学家5人。学院目前在读学生278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30人,硕士研究生852人,全日制本科生1499人,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名金属工艺系,1962年与1980年先后更名为特种冶金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正式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是国家首批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点、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授权单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等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具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计算科学与虚拟工程、新能源与电子信息纳米材料与器件、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学院现设有材料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物理系和材料化学系、实验中心等二级机构和10余个科学研究所,并与粉末冶金研究院共建“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轻质高强国防重点实验室”,拥有教育部“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部“中俄新材料产业化技术中心”和“中澳轻金属国际研究中心”,并于2013年首批进入国家2011军民融合中心计划。
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次、外专千人学者、千人学者3人,湖南省人民政府“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9人。学院在院学生约2500名,其中本科生1500余人,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近1000人。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有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下设以教学为主的材料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并设有以科研为主的材料强度研究室、新材料研究室、表面工程研究室、微纳尺度材料力学性能行为研究室、焊接研究所、耐磨材料及铸造研究所、工程材料研究所等研究室,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全国首批一级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历次"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历次学科评估均名列前茅,2007年被评为首批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学科目前有“千人计划”入选者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人,青年千人3人,青年拔尖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1人,造就了一批高素质学术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05人,其中正副教授58人,博士生导师62人。材料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型学院,多年来科研成果丰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就业前景与方向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的发展,本专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了;本专业的毕业生多进入各钢企、制造企业、汽车厂,以及陶瓷、水泥、家电等企业工作。
就业前景分析 (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职位统计) 据统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是:上海。

数据来源:高考派
材料科学与工程院校排行榜
今年6月,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隆重推出《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5~2016)》,这是RCCSE连续第12次发布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
其中,2015-2016年研究生教育分学科排行榜——材料科学与工程TOP30结果如下:

数据来源: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近日,新材料在线汇总了我国最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行榜,点击下方蓝色链接查看详情。
史上最全的中国大学材料专业排行榜大汇总(学材料的必投票)(点此链接可以直接参与投票)
由于各类官方和民间组织的排行榜由于各个评价组织的标准不同,各排行榜之间差异很大,自出现以来就饱受争议。
那么您心中材料专业哪家强?
新材料在线诚邀广大用户参与由新材料在线发起的“最受欢迎材料专业高校排行榜”投票活动,你的的声音甚至会影响到日后此类排行榜评价标准的设定,赶快为你喜爱的材料学院投上宝贵的一票吧!投票时间:2015年9月12日-2015年9月23日,投票结果将于9月24日公布。
【活动奖励】
奖励一:新材料在线将代表广大材粉在中秋节时为荣获“中国最欢迎材料专业高校排行榜”TOP3的材料学院院长大人送上颜值最高的广式月饼一盒!
奖励二:本次活动已开放评论功能,材粉们可以对你的曾经的or现在的院长大人说出最想说的话,最热评论也将获得颜值最高的广式月饼一盒!
(通过以下链接,查看往期评论)
1.史上最全的中国大学材料专业排行榜大汇总(学材料的必投票)
2.“最受欢迎材料专业高校排行榜”投票进行中,百元红包等你抢!
奖励三:参与投票的材粉可添加新材料在线小丽(微信号xincailiao_kefu)好友(认证消息注明投票),发送已投票截图,审核通过者将加入新材料在线粉丝红包群(该群仅面向材粉开放,专业抢红包人士及身份可疑者将移出群),享有3次抢百元红包的机会,抢红包时间分别为:2015年9月14日22:00,2015年9月18日22:00,2015年9月24日22:00
【郑重声明】
(1)由于投票功能局限性,本次投票活动评选对象并不全面,请广大用户理解;
(2)【新材料在线】深知每个高校材料专业及科研,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长,以及各自领先的学术科研领域,本次投票仅代表【新材料在线用户】主观观点,不具有权威评估标准和评估过程,并无意且不能替代任何官方及组织有关高校排名;
(3)本次活动重在参与,娱乐性大于学术性;
(4)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新材料在线所有。
- 上一篇 >发行规模大增 2022年绿色债券市场扩容可期2022-02-17
- < 下一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绿色能源电池2016-0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