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束纳米沙丘
德国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亥姆霍兹-德累斯顿·罗森多夫)研究中心科学家采用离子束,成功制得纳米尺度自组织晶体结构。

图片来源:SIMI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中国科学院)
现代技术中的许多半导体——从集成电路到太阳能电池以及LEDs——都是基于纳米结构的。制备规则的纳米结构阵列通常需要花费极大的努力。如果能够实现自组织,这样的器件生产将大大加快,成本也将因此大大削减。目前,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 (HZDR)的Stefan Facsko博士以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和信息技术研究所(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IMI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in Ou博士通过离子束辐照开发出了一种纳米结构阵列自组织的方法。相关结果发表于科学期刊Nanoscale上。
在这种令人震惊的方法当中,研究人员采用了离子束(即快速的带电原子)。他们将一大束惰性气体离子打到砷化镓晶片上,其中砷化镓可用于制造高速高频晶体管、光电管或发光二极管。“离子轰击与喷砂相似。这意味着离子磨平了目标物体的表面。在此,所需的纳米结构自组织生成。”Facsko博士这样解释到。精细、规则的结构使人联想到沙丘(自然界中由风产生的结构)。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纳米尺度上,两个沙丘间的距离只有50纳米,需要说明的是,人类头发丝的厚度是其两千倍。
高温离子轰击(Ion Bombardment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然而,在室温下,离子束会破坏砷化镓的晶体结构,从而破坏其半导体性质。因此,HZDR离子束中心的Facsko课题组在离子轰击过程中对样品进行加热。400oC左右,破坏的结构迅速的恢复了。
进一步研究,在半导体表面上开发出了纳米沙丘。碰撞的离子不仅移动了它们撞击的原子,而且还将晶体结构中独立的原子完全排除出去。由于表面上挥发性的砷无法保持键合,很快表面上就只剩下镓原子了。为了弥补缺失的砷原子键,两个砷化镓原子在长轴上自发排列结成对。如果离子束撞击旁边更深层的原子,因为这个温度太低不足以使已经形成的镓原子对溢出。一段时间以后,镓原子对就形成纳米沙丘。
对于保持半导体材料的晶体态,以及在纳米尺度上制备精细的结构,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以及全面的计算是很有必要的。HZDR的Facsko博士说,“反外延方法对多种材料有效,但仍处于基础研究节段。因为我们使用的离子能量很低(1KV以下),采用简单的方法就能产生,我们希望可以为工业实施提供一条途径。与当前方法类似结构的制造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新材料在线编译整理——翻译:菠菜 校正:摩天轮
- 上一篇 >发行规模大增 2022年绿色债券市场扩容可期2022-02-17
- < 下一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绿色能源电池2016-0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