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腔有机发光二极管实现超级耦合

金属和介电的微腔可用于提升发光二极管。如今,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在电致发光有机微腔里分子激子和光之间存在超强耦合。该现象导致的电致发光发射比相应的光致发光窄12倍。这样的发现是实现有机微腔在偏振激光增强发光、全光电路和光量子器件中应用的好兆头。
CNR NANOTEC的Salvatore Gambino和他的同事Armando Genco,Gianluca Accorsi ,Omar Di Stefano,Salvatore Savasta,Salvatore Patanè,Giuseppe Gigli和Marco Mazzeo,解释了在这个薄弱的耦合机制中有多少微腔在运转,并且他们的能量正在迅速丧失,因此效率没有它本来可能的高。他们指出,如果可以提升耦合度,光和物质之间的能量交换率将变得比其他任何能量耗散过程更快,并且开始出现新的现象。
该小组主要关注方酸染料,2,4-双[4-(N,N-二异丁基氨基)-2,6-二羟基苯基],它是一种热蒸发的材料,可以嵌入多层金属 - 金属(2银镜)微腔中,作为一个发射/耦合有机材料。有机掺杂剂和无机掺杂剂(铯金属)构成器件。通过改变方酸染料膜的厚度从20至60纳米,该团队能够调整光 - 物质的耦合,在该厚度范围内其光物质耦合因子“g”从31变化至48百分点。
然后,研究人员使用椭偏仪传输测量法在不同的横电(TE)偏振白光入射角下进行测量,来表征他们设备的光学性能。该团队报道,他们的实验数据精细匹配模拟的上下极化分支。
“我们的设备结构,保证了在发射/耦合层内有效的电子 - 空穴复合”该团队说。 “因此,我们能够得到显示相当低开启电压的极化器件,并且尽管活性层的厚度很薄,其仍具有超强的耦合(USC)制度”。他们补充说,“一个类似的超强耦合制度和线宽减少已在混合型金属方酸纳米壳中被理论证明了”。他的们建议指出了USC制度对超密集光子器件未来发展的可行性。
Gambino告诉Materials Today说,“作为实现有机极化激光的第一个步骤,下一步将是研究有机光电器件在电泵下的室温Bose-Einstein凝聚(BEC)。”
新材料在线编译整理——翻译:王晶晶 校正:摩天轮
- 上一篇 >发行规模大增 2022年绿色债券市场扩容可期2022-02-17
- < 下一篇谷歌表示对“无人驾驶汽车撞上汽车”负责2016-03-11

